2011年7月5日

Shhhh......



最近很想調查一件事,
很好奇是否有人曾經有跟我一樣的經驗。
但這個主題要謹慎處理,
以免被當作神經病,或毒蟲。 臭嬉皮。


一個坐辦公室的早晨聽著音樂,
當播到Death Cab For Cutie的新專輯《Codes & Keys》時相當為之著迷。
這張專輯的風格不算有明顯的變形突破,
但比起以前作品不知為何更具備了一切到位的說服力;
聲響與音符的組合就是感覺對了,
可以迅速的將人帶進情境。




這張專輯的溫潤音律很讓我打從心裡軟化,
像被熨過一樣又暖又服貼。
忽然間,
當時很明顯地感覺到,
錯不了,我的腦子裡一定有某種物質正發揮作用──
是經常自然出現的東西,
但今天的劑量似乎稍多了些。

身體各部位依照血液循環路徑先後的放鬆,
(這感覺我倒很熟悉,因為有時喝酒也會這樣)
心臟感覺慢了點、
嘴角微微上揚,
感受到很明顯的愉悅感。

沒誇張到整個人癱掉,
只是盯著螢幕假裝自己在做事,
只想專心享受這一刻。
除了更不在意一些爛事之外神智相當正常。
程度上與吃巧克力所產生的幸福雀躍感差不多,(老天,又有多少人實際感受過這個?)
但是少了咖啡因的興奮劑效果干擾。

假設我腦袋裡真的產生了某種化學變化,
且這種作用正是任何快樂心情的根本原理,
那我可以說當時所感受到的,
是一種高純度的快樂。


*

我喜歡這股獨一無二純粹感。
意思是說,
假設我今天買了一條裙子而覺得快樂,
是因為裙子會讓我漂亮、我漂亮的話自然會帶來許多好處,
所以才因為買了一條裙子而快樂。
但這個不一樣,
當時只偶發的產生"信號輸入、變得愉快"二個動作,
沒有意圖、沒有結論。

當然,
這種似迷幻體驗不是我聽音樂的目的。
我聽音樂的原因,
並不存在像買裙子那種"因為、所以"的公式。

因為迷幻感很舒暢,所以聽音樂是快樂的事?
如果這樣講,
一切都會變質腐壞。
只能說,聽音樂帶給我的一直是不須經過解釋解釋的快樂,
所以我認定這是真實的快樂。
這角度說來,
跟此經驗是性質類似的──很純粹,
但不一樣。


*

想到一張專輯也曾經讓我被"熨平"過。
同樣都具備"一切都對"的特質,
可能這是必要條件吧。

The Movies 《In One Era Out The Other》,
從聽搖滾的早期就找到他們、聽了多年始終如一。
The Movies的音樂與歌詞正如意識流電影,
簡單寂靜而延伸、
以不連續的畫面組合反映著夢境、慾望、恐懼。
我心目中沒有別團比他們更適合領路了。



這裡聽更多。


*

能找到最接近的常見案例是"Runner's High(跑者的愉悅)",
意思是說,當人運動身體到一個程度後,
會刺激腦細胞產生愉悅物質。
大概就是這樣的東西吧,
不過我既沒有活動也沒有攝取外來物質,
光靠幾首歌就產生這種反應,真奇怪。

或許就近問問幾個有研究神經科學的親友有解答了,
但我不想問,
因為想也知道會得到一些不解意趣的忠告。
是的,那種音樂刺激性太重,不要聽比較健康。

通常他們會像在跟自殺未遂者談話一樣,
因為超出理解範圍而怯怯的,
或是一臉"你怎麼那麼蠢"的表情,
然後說些扼殺想像力的話:


小心老了聽力喪失!

(謝謝提醒,但我們寧願承擔這個風險,
對我們來說沒被音樂震懾過的人生跟聾了沒兩樣...
事實上我覺得不欣賞音樂的人也不會傾聽別人說話。)



這張CD都在罵髒話!

(我們都被音樂感動到不行,髒話只是一點辛香料罷了,
閣下您卻聽不見音樂而滿腦子髒話,
是誰問題比較大?)

算了吧。


*

這種初級迷幻體驗之旅是偶然的結果,
非常少發生、發生的時間也幾分鐘而已。
心情對了、音樂對了、喇叭對了,
加上可能昨天沒睡夠之類的,
正好多種條件都符合了才會發生,類似月全蝕。
印象中上一次如此明顯的發生,
是一年多前一個寧靜又溫暖的午後,
首次聽了Smashing Pumpkins的"1979",一見鍾情。





也有一次是這樣的神奇時刻,
Blur - "You're So Great"直搗心窩的柔軟坦白,
無預警的支配了房間裡的光線,
使一切都顯得美麗而抽離。





希望不會有人讀了這篇後判定我瘋了。
嘿,如果有人曾有過一樣的感覺,請讓我知道。
正不正常,不過是組相對詞...

3 則留言:

  1. 對我來說,這就是我喜歡音樂的原因。
    無論搖滾、爵士、藍調甚至是古典,都存在著這種無以名狀的「迷幻」。
    記得在接觸搖滾音樂的初期,我的確感受到從未感受過得這種心靈狀態,我以為這就是所謂的迷幻樂,於是一路回頭到60年代去找歷史上所謂的迷幻搖滾,但這些老東西在那個時候並無法讓我找到我想要的,我才瞭解到它其實是可遇不可求的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另分享一則村上春樹:
    「給我搖擺,其餘免談」這個書名,當然是取自艾靈頓公爵的「It don't Mean a Thing, If It ain't Got That Swing」,不過取這個書名絕非只是個文字遊戲。雖然「給我搖擺,其餘免談」這句話在坊間已經成了描述爵士樂精髓的至理名言,但我藉這些文章所做的嘗試,是採一個逆向觀點,也就是探討這「搖擺」究竟來自何處、研究這「搖擺」之所以成立的原因與條件。這裡的「搖擺」應該解釋成所有音樂共通的旋律(groove)或起伏,無論在古典音樂、爵士樂、搖滾樂、藍調中都找得到,是某種讓好而真實的音樂得以成立的「東西 」=something else。我希望嘗試的,就是以自己的語彙,在能力許可範圍內追尋這種「東西」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好棒的分享,謝謝你! 看起來,所有類型的音樂都可以被抽絲剝繭,最後發現它們有個共通的本質,而這本質就是造成"那個"的元素?

    這個本質似乎不會改變,然而被會隨著時代與地域而變化類型的"介質"所包覆。 而能不能融入此介質、觸摸到中心,就要看聽者所呼吸的環境氛圍,以及那點機運了;也或許,高竿的音樂家做出來的"介質"更容易吸納所有人,也就成了經典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