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5月4日

Wasting Light / That's How We Play (心得上篇)



Foo Fighters最棒的地方在於,
他們總是讓人聽出來對於音樂最原始的熱血脈動;
只要一播出來世界忽然就變簡單了,
尖聲吼叫因為這樣很爽,
演奏有飽滿能量有因為他們就是愛這樣,
旋律很好聽因為,嗯,這樣很好聽。

而我如此義無反顧地陷在音樂世界裡,還用說嗎,
單純的就是很快樂啊!
如果唱的人、或聽的人不覺得快樂,這麼吵做什麼?

與上一張專輯相隔四年,
Foo Fighters終於敲鑼打鼓的重見鄉親了。
在此之前團員們也沒閒著,
都各自參與了其他樂團創作,
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喘息、整頓的空檔,
最後滿載活力的重回Foo Fighters。
一想到這些,
歌迷們光是將此專輯捧在手裡都會心跳加速的。

專輯首曲"Bridge Burning"便清楚表明了大家的亢奮,
從前奏便歇斯底里的加速,
接著於緩衝/再加速的橋段間來回;
快速變換的細碎片段由暴衝鼓擊串起,
讓人措手不及,
我們從這裡開始弄亂了正常呼吸的節奏!





《Wasting Light》是很懷舊的一張專輯,
不僅採用早期的設備以磁帶錄製,
還回到車庫裡去玩;
說"回到"車庫因為這些樂手就是來自這樣的背景,
不需高級的技術也不需深厚的底子,
以從小聽的音樂為養份,
只要一群想玩音樂的孩子聚在一起就可以大聲搖滾了。

其實Foo Fighters一路走來也不是小毛頭了,
應該不難發現他們每一張專輯都在技巧上有所進步,
不可能真正回到青澀未琢磨的車庫音樂去。
這張作品所追求的,
應該是既有藩籬的超越吧。

主唱Dave Grohl這樣說過:
『我希望到最後向人介紹自己時,
可以說"我是搞音樂的",不是"我是搞搖滾樂的"。』

初聽這張專輯時覺得有些困惑,
為何幾乎每一首都彷彿在那裡聽過?
旋律的特徵又與Foo Fighters其他的作品不太一樣,
為什麼帶有特別的溫醇韻味?
這樣有點怪但請想像一下,
如果把搖滾樂器摘去,
並換成一個黑人歌姬站在爵士酒吧裡表演這些歌的慢版...






如"Rope"與"Dear Rosemary",
此二曲大致為此專輯的氣質定調。
弦律溫潤、
飽和度高的樂器音色充滿了空間,
情緒經舖陳後層層鼓脹,
樂器與歌曲結構比從前都細密得多。

且連著聽很有趣,
因為在"Rope"中Dave的聲音在鼓手Taylor的合音一比之下,
屬於低音部;
但是"Dear Rosemary "配有Hüsker Dü主唱Bob Mould的渾厚嗓音,
Dave頓時成了高音部。

(Dave原本較習慣以自己的聲音做重疊和聲效果,
這次據說是在Butch Vig的建議下嘗試與其他特色的歌聲結合。
以前Kurt Cobain倒是被他說服採用重疊和聲呢。)


*


不知道這種旋律是從Dave的腦袋中哪個記憶區塊冒出來的,
總之這張專輯給我的感覺是,
要不是Dave真的戒不掉吵得要死的玩法,
他大概去玩哪種類型都可以,
只要唱的人開心,聽的人也開心。

我想"回到車庫"的精神就在這裡,
或者說Dave來自的地下龐克與油漬搖滾世界的一項迷人之處也就在這裡:
做音樂是直覺性並且受環境影響的,
有什麼資源就用來拼合;
例如愛聽悅耳旋律的人就會做出悅耳的旋律,
但不巧是在車庫裡野出來的,
所以拚湊出吵得要死但是琅琅上口的爽快音樂。
以這種模式創作時,
自然會引發各種不同的基因組合。

聽到"I Should Have Known"這首就明瞭了,
以前哪聽過一個搖滾主唱能唱得像小酒館裡的心碎獨唱? (Dave你這三八!)
反過來看,
又有哪首藍調曲可以殺出那麼撕裂人心的bass演奏?
(這是Nirvana的Krist Novaselic回來敘舊的精彩演出!)






(太嗨了寫很多,請移動到下篇!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