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5月4日

Wasting Light / Dave G. & Friends (心得下篇)



(續上篇)

至於採用磁帶錄音而不是數位錄音的作法,
也是配合"車庫"的直線作風。
這種老作法不能像現代這樣用電腦修正聲音,
所以演奏的實力必須要夠好;
如此較能保留住"人類"的活生感,
聽起來才夠搖滾,才夠車庫。
他們用以解釋例子是,
如果我們把披頭四的專輯拿出來用軟體修過一遍,
聽起來就不會有他們獨特的搖擺魅力了。

磁帶錄出來的聲音多了些溫潤飽和,
也更能表現空間感。
加上車庫錄音有點的毛刺的音色、
最後以製作人Butch Vig 的功力做整合,
使這張作品聽來有現場演奏般的鮮活風味。

不僅各樂器都能表現出同等的精采度,
有時連一些錄音細節如爆發感、移動感的控制力,
都常讓我想把所有團員加上錄音師的名號全部歡呼過一遍。


*


Nate的bass像一棵默默紮根已久的樹,
我們驀然發覺它已有了強壯的枝幹,溫和卻堅定地遍佈四方。

如何分三把吉他的聲音?
鼓手出身的Dave處理節奏感,
Chris的強項是旋律表現,
回籠的Pat負責搞出髒兮兮的刷弦聲。


Taylor的鼓聲,
我倒覺得與Dave的歌聲有類似的調整方向。
Dave的唱腔在此作品會隨時變換演繹,
以求貼近歌曲氣質;
而 Taylor也稍微沖淡慣用的花俏特徵,
視情況運用,
當必要時轉換成較沉穩而力量集中的敲打。

如"Back & Forth"或"A Matter Of Time"的整體拿捏,
若與前一張舊作"Long Road To Ruin"比較,
樸素得多,
但成為歌曲更堅硬的骨幹,
不只襯托出其他樂器,
此次錄出的強勢音色也使其本身不被忽視。
(他的猛擊力道終於被充分的表現,我想這部分應該歸功於Butch Vig)
偶而,
在轉折過門處Taylor指標性的活跳風格又忽然炸散出來,
使歌曲的起伏更有勁。

其實他在2005年專輯《In Your Honor》也有這樣的嘗試,
但當時其他樂器還不夠豐富、
Taylor的轉換也不夠靈活,因此些歌聽起來有點乾。
如今一切開花結果!

(這場電視表演也太復古!)




這張專輯許多曲目大致遵照相同的模式:
循序漸進的加熱,
以明確的速度感輾轉爬升。

其中我特別鍾情”A Matter Of Time”,
它是將此模式表現最流暢的一首。
從第一串樂句開始自然又漂亮地翻上一層又一層轉折,
最後在副歌處攀至最高點,
收緊氣氛後迸發如花火。






*


(這支MV故意走低成本路線,正是想表達車庫風格吧!
畫面中的美女是Dave他老婆,看這成本多低)

"White Limo"彷彿是舊作"Weenie Beenie"的邪惡進化版,
真想說他們越老越有病!
且最重要的是,
16年前那張專輯只有Dave孤軍奮戰(他一個人分批演奏了所有樂器);
16年後,他湊到一票臭味相投的好朋友!





《Wasting Light》的製作確是一場敘舊。
因為2011年剛巧碰上Nirvana《Nevermind》發行滿廿周年,
所以與製作人Butch Vig再度聚首,
Nirvana的Krist Novoselic也參與一首歌的演奏。
另外Nirvana後期的現場團員/Foo Fighters初期的吉他手Pat Smear也歸隊,
使此團現已正式轉為五人陣容。

然而,我認為最有"集大成"般圓融風範的其實是上一張專輯,
也就是第六張作品《Echoes, Silence, Patience & Grace》。
而今年這第七張,
反而有種"新的起點"的意味。

老朋友們各自以更成熟、更精進的姿態重聚,
合作結果的確將樂團推向全新境界、專輯的概念方向亦是完整。
但是有一點我覺得可惜:
這張專雖有多首使人發癲的表現、
也有像"I Should Have Known"這樣使人驚豔的新味道,
但缺乏可與舊經典如"Big Me"、"Everlong"、
"Best Of You"、"The Pretender"等等站在同一連續線的單曲。

上述曲目的特質都是單純自然而雋永,
不須太多鋪陳便擊中要害,
如"Big Me"只用到最基本的的刷弦與鼓點、最少的旋律循環,
一路下來,到較強硬的"The Pretender"時已發展出異樣的寧靜感;
以此類推,
必定可期待繼續發展的樣貌。
原本的上升弧線卻被切斷,
此張作品的技巧與編曲都更複雜更細緻,
可惜的是遺失了以前一拍即合的的率直簡單。

無論如何,
這個新的起點仍是很有潛力、很使人興奮的。
Foo Fighters的作品中從來沒有缺少過"玩興",
唯有具備此特質的樂團才能讓我如此癡迷。
切入地圖上沒有的路,
應能構成更有趣的新章節吧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